江苏潘氏宗亲网 > 历史名人 >宋时陈家谷之战的真实面目—二为宋代名将潘美正名

宋时陈家谷之战的真实面目—二为宋代名将潘美正名

江苏潘氏宗亲网 来源:原创   作者:徐州 潘广洲   阅读:3422016/3/27 0:00:00

                                    宋时北方十六州分布图

 

                        陈家谷地形图

2012年,我曾在《世界潘氏宗亲网》发表了“功盖千秋,光彩依旧—为宋代名将潘美正名”一文,后来福建的《荥阳墨韵》及《江苏潘氏》等刊物、网站和博客进行了转载,对专家和读者们的支持本人感到鼓舞。那时本人初涉潘氏文化,当梅毅教授在百家讲坛发表了“奇冤潘美”之后,完全是出于一种正义感和敬爱祖先的激情在较短的时间完成的,文章内容的深度也远不到位,又使我感到愧疚。近年来,我们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学者、专家及一部分潘氏族人对潘美历史功绩都予以肯定,使我们感到轻松了许多。但由于“杨家将演义”等小说扩散甚广,加之戏曲、评书等一些文艺界的影响深远,流毒一时难以肃清,而作为投向潘美的一支毒箭,无疑就是《杨家将演义》了,陈家谷战役又恰似这支毒箭的箭簇。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从新认识下这场战役。                

 陈家谷战役的时代背景

以赵匡胤为代表的赵家王朝于960年建立,立国号宋,自乾德元年开始,取得了平荆湘、争巴蜀、定岭南、伐南唐、克北汉、收复钱塘、归服漳州等一系列战争的胜利,作为宋代名将潘美直接参与了平荆湘、定岭南、伐南唐、克北汉,其中两度出任主将。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赵光义接任皇帝位,感到政权已经基本稳定的时候,又想到了早被契丹占领的幽、云等十六州。雍熙三年(986年),刑部尚书宋琦上书皇帝,对幽燕的地形、宋辽的国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大举精甲,以事讨除,令旗所指,燕城必降”的建议得到了赵光义的采纳。

原来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末帝李从珂应顺元年(936年)继位后,任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 石敬瑭却起兵造反,石敬瑭自知力量不足,即向契丹求援,以割让十六州给契丹为代价,自立国号晋,做起了儿皇帝。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赵光义发动雍熙北伐,宋大举攻辽。陈家谷之战就是雍熙北伐中的重要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北宋名将杨业(小说、戏曲中的杨令公浴血奋战,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绝食殉国。

契丹是北方的一个以游牧民族组成的国家, 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称汗,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至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改国号为辽。契丹久已垂涎中原,屡屡进犯。

赵光义登基后,就一直筹划将燕云十六州收复回来,巩固北方的安定。公元986年,辽国的一代贤主辽景宗耶律贤已经驾崩,执政的是辽景宗的皇后萧太后萧燕燕。宋军分三路攻辽。东路军由宋将天平节度使曹彬率领,进攻今河北北部、天津北京一带,中路军由侍卫部军都指挥使、静难军节度使为定州路都部署田重进率领,从天狐出兵,进攻蔚州。


    东路军根据宋太宗的部署:“但令诸将先趋云、应,卿以十万余众,声言取幽州,且持重缓行,勿得贪利以要敌。敌闻之必萃劲兵于幽州,兵既聚则不暇为援于山后矣。” 曹彬由于没有按照宋太宗的部署作战,先在固安战败辽兵,连克岐沟、涿州、新城数州后驻守涿州。在攻打新城、固安的战役中,宋军虽然取得胜利,但损失惨重,更为重要的是,辽军切断了宋军的粮道,迫使宋军退回雄州。为了保存实力,曹彬指挥的军队拥城中老幼撤到狼山以南,至岐关北被辽军追击,宋军大败。

中路军田重进率军抵达飞狐,针对辽兵骑兵彪悍的特点采取突击的方式,逼辽军退至山崖,骑兵优势难以发挥,很多辽兵丧身崖下,散兵多有降者。在攻占直谷、石门二寨时,宋军兵力甚少,他们遍差旌旗,使辽兵中计,当辽兵疑惑之时,田重进帅精兵冲入,生擒大鹏冀、监军马頵、副将何万彤及千余士兵,斩首数千人,辎重以万计,直至攻占了蔚州。

杨业、潘美率军进攻,旗开得胜,连拔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州东部)、朔(今山西朔州)四州。

然而,由于曹彬所统之东路军在歧沟关大败,朝廷召三路军返回,退兵回朝,此时潘美等人向朝廷上言:“云、应、寰、朔州五百户及土浑、突厥三部落,安落等族八百余帐,久困戍虏,善接王师,愿移旧地,南居忻代之境。”宋太宗接受了潘美的建议,令潘美在还师代州的同时,将四州的旧吏和百姓及吐浑部族,安置在河东(今陕西)和京西(今河南、河北)一带,就在潘美、杨业护送百姓的过程中,辽国的实际掌权者萧太后萧燕燕和大臣耶律汉宁等十万余人,攻陷了寰州,逼近杨业、潘美所在的朔州,情况万分危急,是继续撤退,还是迎战辽军摆在了潘美、杨业等人的面前。

                    陈家谷战役决策内幕

陈家谷口位于今宁武北四十里处,这里道路崎岖,十分险要,位于通往长城内外的要塞附近。当潘美等人组织边民撤退的时候,辽军在击败东路军曹彬之后,集中兵力追击西路军潘美。

陈家谷战役之前的军事会议是怎样召开的,参会人员都说了些什么?我们可以看看历史记载。《宋史.潘美传》对此只作了简单的记载:“雍熙三年,昭美及曹彬、崔彦进等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登州。招内徙其民。会辽兵奄至,战于陈家谷口,不利,骁将杨业死之。”

《宋史.杨业传》记载:“未几,招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东路军吃了败仗不久,赵太祖既按照潘美的建议将云、应、寰、朔州五百户及土浑、突厥三部落,安落等族八百余帐民众护送撤回。当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及五押惿引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

鉴于大兵压境的局面,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胜,不可与战。朝廷令取数州边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陈家谷之北,今陕西朔县之南)。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完全矣。”王侁沮其议曰:‘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文裕亦赞成之。业曰:不可,此必败之势也。’曰:‘君侯素为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徙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敌。’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为援,俟转战于此,既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

如果按照杨业的意见,把护送民众作为第一位,然后采取伏击的方式,待辽军进入时,布置上千名弓弩手对付辽军。而王侁既坚持要和辽军正面抵抗,当杨业提出不同意意见时,既使用尖刻的语言逼杨业出兵。此时潘美的态度究竟如何呢?潘美毕竟是身经百战的一代名将,对于战争形势的分析不比杨业、王侁、刘同裕差。他之所以没有表态是由一定缘由的。第一,他深知杨业的分析有一定道理,如果坚持硬拼必然会吃亏,甚至有斩兵折将的风险;第二,他要权衡了王侁、刘同裕发言的分量。王、刘在军中虽然没有潘、杨那样有名气,但也在《宋史》有传。王侁的父亲王朴曾在后周任枢密使。王侁本人在宋开宝年间征江南、太平兴国年征太原均有功。刘同裕,以外戚入官补殿直,曾参加征伐江南的战争。当时王、刘二人的身份为监军,对将帅进行监督监视,可以直接禀报朝廷,其职务虽太高,其影响却很大,起到对主帅掣肘的作用。第三,作为三军主帅潘美是一个职业军人了,打仗是军人的职责,为了效忠皇帝,为了黎明百姓的安全,为了消灭仇恨已久的敌人,他考虑的是正能量而不是妥协是抵抗。第四,面对来势凶猛的十万大军是否能像杨业说的那样容易对付也有待思考。所以,当杨业受到王侁等刺激表示出战时,一边是坚持出兵的王侁、刘同裕,一边是已经表示愿意出战的杨业,潘美对此表示默认,结果铸成战略性的重大失误也是可以理解的。      

      

  陈家谷战役的始末

潘美、杨业、王侁和刘同裕经过一番争论,杨业处于无奈被迫出兵,后来陈家谷的战况如何?这在《宋史》里没有详细的记载。《辽史 .圣宗本纪》记述了战斗的经过:“七月丙子(初十),大军至蔚州,营于州左。得谍报,敌兵且至,乃设伏以待。敌至,纵兵逆击,追奔逐北,至飞狐口。遂乘胜鼓而行,入寰州,杀守城吏卒千余人。宋将杨继业初以骁勇自负,号杨无敌,北据云、朔数州。至是,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至狼牙村,恶其名,不进,左右固请,乃行,遇斜轸,伏四起,中流石,坠马被擒。疮发不食,三日死。”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 辽国的实际掌权者萧太后萧燕燕和大臣耶律汉宁等十万余人,攻陷了寰州,逼近潘美、杨业所在的朔州,情况万分危急。辽国方面耶律斜轸得到消息,并没有马上攻取朔州,而是在朔州以南布阵,并令萧达凛设下埋伏。杨业带领手下精骑数百以及大将王贵、贺怀浦等军,在朔州南三十里,凌晨寅时和辽军遭遇,一交锋辽军就按计划佯败。宋军中计,追击至距朔州十八里的狼牙村,此时杨业似乎嗅到了一丝危机,不肯再前进了,但是部将们不以为然一再要求前进,杨业只好继续追击,没走多久,埋伏已久的萧达凛杀出,宋军被击溃。此时潘美等在陈家谷口自寅时至巳时,等了将近两个时辰(相当于早晨五点到上午九点的四个小时),王侁让人登托罗台(今山西朔县南,俗呼橐莲台)高处了望,哨兵传来了消息说辽军已经败了。王侁听了就要去争功,不经潘美批准就自作主张,率兵离开了陈家谷口。潘美部随之向南开了二十里,才知道杨业情况危急,被辽国军队杀了个大败,想去支援已经来不及了。杨业与手下奋力与辽军激战,从中午到傍晚,到了陈家谷口,看见没有任何的支援部队,就十分悲痛,但也没办法,与士卒力战辽军,激战中,杨业身上受了数十处伤,士卒已经消耗殆尽了,杨业还亲手杀了几十,乃至几百的辽兵。而杨业的马也受了重伤,跑不动了,藏在一片树林里,辽将耶律希达看见杨业的背影,一箭射中杨业,杨业翻身坠马,被辽军擒获。而杨业的儿子杨延玉也在激战中战死沙场,杨业的军队已经全军覆没。

在辽军军营里,杨业说: 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他宁死不屈,绝食三日而死,壮烈殉国。为自己热爱的大宋王朝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为抗辽大业用尽了最后一口气。陈家谷之战的战报传回朝内,赵光义痛惜杨业之死,将潘美连降三级,王侁直接除名发配金州(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刘文裕发配登州(今山东烟台蓬莱市)。追赠杨业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并赐予其后代官爵。

在《緖资治通鉴》里面记载:“美即與侁領麾下兵陣於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邏臺望之,以為敵敗走。侁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業力戰,自日中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敵所禽,其子延玉與岳州刺史王貴俱死焉。業初為敵所圍,貴親射殺數十人,矢盡,張空弮,又擊殺數十人,乃遇害。業既被禽,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捍邊破賊以報,而反為姦臣所嫉,逼令赴死,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於異地!’乃不食三日而死。“与前面叙述的基本相同。”

               

   陈家谷战役失败给人们带来的反思

陈家谷战役以失败而告终,在中国的军事史上出现令人瞩目的一页。在一片叹息声中,我们反思一下失败的原因:一是宋朝朝廷对双方力量估计不足。在陈家谷之战前,包括整个雍熙北伐,宋太宗昧于知彼和准备不足。辽在萧太后摄政时期,正处于国势强盛的阶段。中原以普通步兵应对骑兵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从政治意义讲,收复内地毕竟是阶级矛盾,而攻打契丹完全是民族仇恨,敌对情绪是不一样的。二是宋太祖赵光义及其军事将领犯了战略上的错误。毛泽东点评《宋太宗赵光义传》时写道“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已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醒。” 这在陈家谷之战以及宋朝对辽国西夏金国元朝(蒙古)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三是宋太宗即位后改革军队管理体制,由不知兵的文官、太监等来监军。而且往往监军的权利远远大于常年在外打仗的主帅,对主帅的行为起到掣肘的作用。四是潘美等人的指挥上的失误,王侁等人错误的判断。陈家谷战役中,潘美作为主帅,没有支持杨业的正确建议,反而默认了王侁的错误主张。在王侁擅自进军又带头逃跑时的关键的时刻,没有制止错误的行动是难以解脱领导责任的。

陈家谷失利后,太宗闻知杨业死讯,极为痛心,潘美被官降三级,刘文裕发配登州,作恶多端的小人王侁则得到了应有的下场,罢官后发配金州。因潘美颇有战功和威望,刘文裕责任较轻又是藩邸旧臣,因此不久二人就再次被启用。陈家谷战役给人们的启示,充分证明了毛泽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一切行动听指挥”正确军事思想。陈家谷之战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宋军三名高级军官阵亡,战士死伤无数,更重要的是给敌人助长了威风,使今后的北伐更加艰难。王侁羞辱同僚,又擅自行动,直接造成了兵败,但潘美未能挺身而出,且态度暧昧,作为一名主帅实际更应承担领导责任。这种责任是战略上失误的责任,是对属下管理不力的责任,是屈从权势忽视了战场纪律的责任。

潘美的责任大小归结为战略决策和是否援救杨业这两个焦点问题上。署名熊大木编著《杨家将演义》第十七回“宋太宗议征北番,柴太郡力保杨业”一章的内容歪曲为:“潘美离开汴京,迤逦望瓜州进发,来到黄龙隘下寨……仁美乃与牙将刘君琪、贺国舅秦昭庆、米教练四人曰:‘我恨杨业父子,怀恨莫深,此一回欲尽陷之’”。于是让杨业父子出战陈家谷送死。这里略有常识的人就可以看出,时任主帅的潘美,此次面对的是强悍凶险的劲敌—辽军,如果这个时候除掉杨业等于斩断自己的左膀右背,与国、与家、与己将意味着什么?这是是一般人都能想象到的。

在《杨家将演义》第十八回里,作者推出了一个呼延赞,说在杨业未到之前,潘美就算计呼延赞和杨业,以图除之,恰巧辽兵来侵,于是美遣呼延赞出战。正当呼延赞被敌引诱陷入重围之时,杨业父子恰巧赶到冲入中坚,救出呼延赞,赞随被派回长安筹集军需去了。

根据史书记载,呼延赞并没有和杨业在抗辽前线并肩作战。杨业本是北汉将领,入宋后一直在云州、代州抗辽一线。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的北伐中,杨业是北路军统帅潘美的副手,陈家谷口战前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从崔翰戍定州”,此时杨业在晋北,呼延赞在冀中,两地千里之遥;没多久,呼延赞就从抗辽前线调到内地任职了,“迁内员寮直都虞候”;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呼延赞请求调到边关地区,“求领边任”。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在宋辽战争中,呼延赞并没有很突出的表献,和杨业也没有任何共同作战过。

小说《杨家将演义》完全违背了史实,于2005年再版时,在前言中表白:“这部小说以虚构为主,充满幻想和神奇色彩。书中很多故事情节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只是反映作者一种愿望。此书为明嘉靖时文人熊大木所作,亦有该书作者为“秦淮墨客”纪振伦一说,尚无定论。”前言的作者署名“校点者”。这位校点者也算说了实话,他既是对原作者的作为的介绍,也提醒读者,不要把虚构的情节信以为真。据近年来专家论证,本书的所谓作者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出版此书最多也只能算是个编者,因为在《杨家将演义》出版之前,杨家将故事早已被广泛流传。至于那些于此相关的小说、剧本、评书等也不过是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的表演罢了。

20149月 日,中国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接见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潘存云时说:“你这个(潘氏)家族啊,光荣!历史中的潘美,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真正是宋朝的开国大将。为对潘美的历史评价做了定格。我们要站在尊重历史,弘扬英雄的角度,正确评价潘美,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切不可被一些小市民文学和低俗的文艺手法所迷惑。

   参照书目:《潘美传》王菡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   

   图片来源:摘自互联网

                                                                                                                                               写于20164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