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潘氏宗亲网 > 碟谱摘抄 >家谱讲座(四)

家谱讲座(四)

江苏潘氏宗亲网 来源:   作者:文坛学究   阅读:1592013/8/8 0:00:00
 

                     第四章 字辈与堂号

字辈与堂号,是家谱中比较受人关注的两个内容。相对而言,字辈更多地受到族人内部关注,特别是在修谱时,入谱人名大多都要按字辈排列。而堂号则除了受到族人的关注之外,还受到外人,尤其是家谱整理和研究者的重视,成为外人研究或著录该家族历史与现状的一个重要内容。

字辈,也称行辈、行第、班辈、字派、班派、派语等。家族中同辈人为了体现宗族关系,通常在起名时需找一个共同用字,不同辈分的共同用字排列起来就形成了这个家族用以标明世系次第的字辈。字辈的形成是为了分尊卑,别长幼。此处的尊卑并不是指政治地位上的尊卑,而是指家族内部辈分的高下。字辈的使用,对一个大家族,尤其是像孔门这样绵延数十代,繁衍达数十万的持久型家族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字辈的这种能够分尊卑、别长幼的功能,也就为其他一些需要分尊卑、别长幼的群体所借鉴,如宗教教派、社会帮派、武林门派等。这样一来,字辈这种原来纯粹为家族内部使用的文字形态也就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字辈的产生,有人说起源于汉代。经过考察,我们认为,汉代,甚至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了一些在名字用字上反映同辈关系的萌芽或苗头,如选共同用字或在偏旁部首上体现出来。然而,这只能是萌芽,它离真正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共同字来区别辈分,进而预先选取一定数量,且有一定意义的吉字作为一种规定性、后代子孙取名时必须遵守的字辈,尚有相当大的距离。再说,汉魏时期以至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时人取名多为单字,字辈的区分更难明确。更有甚者,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父子几代名中均有字,字辈不仅无从谈起,而且还从根本上违反了后世字辈的要求。所以说,这一时期,即使有字辈的痕迹,也是处于一种自发的萌芽阶段。

隋唐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家谱资料基本上没有留传下来,因此,无法对此做出准确判断。不过,从一些现象中,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这一时期,某些家族开始出现了同辈在取名时使用共同用字的现象,如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其堂兄弟中著名者有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杲卿和颜曜卿、颜春卿等,大家都用一个字。颜真卿的两个儿子颜、颜硕都有字偏旁,似乎也合字辈要求,但其曾孙名弘式,与颜杲卿曾孙名从览之间则看不出有什么联系。但这个字,到底是如何确定下来的,确定时对于不同辈分的用字是否都已确定,同时确定了多少代,这些都无法考定。不过,颜氏家族在某些代有字辈的规定,则是确定无疑的,只不过字辈要求不如后代规范罢了。颜氏如此,其他家族也必有使用字辈的。

堂号,实际上是祠堂名号,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标志着血缘、历史和荣誉。堂号出现最多的是在祠堂,通常还伴有堂联。此外,也还出现在家谱、神主或墓碑之上。

家族祠堂使用堂号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堂号的来源,还是能够依稀辨别出,大致可以上溯到上古的氏族公社时期,每一个氏族大多都有自己的名称和徽号。近一点也可追溯到隋唐时期的文人以堂命名的室名、书斋名和对郡望的推崇。从现有文献看,唐代文人为抒发情怀、展示情趣而喜欢选取若干文字,加上堂字,以作为室名或斋名。这在中唐以后,成为一时风尚,其中著名的有杜牧的碧澜堂、元载的元晖堂、裴度的绿野堂等。宋代更是普遍,据陈乃乾《室名别号索引》记载,宋人使用堂字的室名就有数百个,这其中,有不少就直接被后世作为家族堂号使用,如尤袤遂初堂等。在唐代,文人好标郡望,成为一时时尚。郡望也称地望、族望,以致有爵位不如族望的说法。曾有位名叫李稹的,官至怀州刺史,在给人写信时,也只称陇西李稹而不称官衔。更有甚者,韩愈的家乡据今人考证为河阳(今河南孟县),但仍自称昌黎,因为这是郡望。郡望也是后世各宗族所标堂号的主要来源。

堂号中所使用的郡望,实际上是郡名或郡号、如果严格地考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郡号除了有相当部分是郡名之外,其中亦搀杂有诸如诸侯国名以及府、州、县名。郡是秦、汉时期行政建制。古人郡望意识的高涨在很大程度上与政治因素有关。郡望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发祥之郡,一为望出之郡。早在汉代,实行郡国察举,曹魏之后,通行九品中正制,晋代的郡公郡伯制,都以郡中豪门大姓作为选官用人的标准。传袭日久,势必族大势盛,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些地区成了某些姓氏或家族的发祥地。古人好古,沿用旧名,即郡名,这就是发祥之郡的郡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姓氏或家族从发祥地迁至他郡,历经传衍,又成为该郡的望族巨室,这些郡于是就成了该姓氏或家族的望出之郡。当然,也有后人不明,误将发祥地混同望出地。发祥之郡与望出之郡,合称为郡望。

郡望的普遍流行,是在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令胡人改姓汉姓,鼓励胡、汉通婚。与此相对应,留居北方的一些中原士族,大多撰修家谱,标明郡号,以有别于异族而自高身份。到了北齐时期,凡是自认为家族高贵,或为当地人推许的各类家族,也都自标郡望,目的是望以别族,以郡望来区别他族。到了隋唐,此风一发而不可止。隋唐之后,人口繁衍加快,年久族盛人多,因故迁徒流离,为不忘本源,永记世系,那些自认为名门望族之后的后人们大多都在姓氏之前冠以郡望。如题于祠堂之上,则就成了堂号。

堂号的命名大致有两大类型:一为有明显的姓氏特征,另一为没有明显的姓氏特征,两者之中,以有姓氏特征者为最多。在有姓氏特征的堂号中,使用郡望是最普遍的。而郡望堂号又分为使用发祥之郡的郡名和使用望出之郡的郡名两种,有时这二者不太好区分,但对于一些较为明显的,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如李氏陇西堂、王氏太原堂,杨氏弘农堂、徐氏东海堂、刘氏彭城堂、萧氏兰陵堂、何氏庐江堂、姜氏天水堂、戈氏临海堂、陶氏济阳堂、伏氏济南堂、柳氏河东堂、赵氏天水堂、黄氏江夏堂、周氏汝南堂等,都是使用发祥之郡的郡名,而黄氏上谷堂、王氏山阳堂、刘氏弘农堂、周氏河南堂、赵氏金城堂、徐氏高平堂等,虽也是郡名,但都是望出之郡,就连知名度最高的王氏琅琊堂,也是望出之郡。有时一个姓氏并不止一个发祥之地,如伏氏还有太原堂,萧氏亦有广陵堂,徐氏的望出地堂号就有东莞堂高平堂、琅琊堂濮阳堂等等,其他一些大姓,如王、刘、黄、周等则更多。

除了郡望之外,拥有明显姓氏特征的堂号还表现为根据先人的德望、操行、功业、科第、字号、著述、封溢、居住地、室名、书斋名、以及嘉言懿行和传说命名,以示家世显赫,或藉以弘扬祖德,启裕后人。如陶氏五柳堂,取自陶渊明五柳居士;郭氏汾阳堂,取自唐代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包氏孝肃堂,取自宋代包拯溢号孝肃;左氏三都堂,取自晋代左思名文《三都赋》;周氏爱莲堂,取自宋代周敦颐名文《爱莲说》;曾氏三省堂,取自曾子三省吾身之说;杨氏四知堂,取自东汉杨震拒贿名言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张氏百忍堂,取自汉代张艺九代同堂、和睦相处的秘方为100字;杜氏少陵堂,取自杜甫字少陵;吴氏至德堂,取自吴氏祖先吴泰伯、吴季礼贤而让王位的高尚品德事;谢氏宝树堂,取自唐人王勃《膝王阁序》中赞美东晋谢家之语;文氏正气堂,取自宋人文天祥千古名诗《正气歌》;刘氏天禄堂,取自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书于天禄阁;谢氏东山堂;取自东晋谢安隐居东山;裴氏绿野堂,取自唐代裴度别墅中的室名;季氏一诺堂,取自楚汉时季布一诺;江氏彩笔堂,取自梁朝江淹故事;徐氏五桂堂,取自宋代徐济生五子俱登进士故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一类堂号,在家族各支派中重复率比较高,对于这类堂号,需要注意的是难免有对先人粉饰美化。牵强附会,言过其实之处。

没有明显姓氏特征的堂号则主要取材于吉利、祥瑞之语和前人佳句,也有的取义于体现封建伦理纲常、训勉后人积极向上的词语,如敦本堂、敦伦堂、敦礼堂、崇仁堂、忠厚堂、秉德堂、报本堂、福聚堂、克慎堂、世德堂、忠孝堂等。这一类堂号在不同家族中重复率很高。据《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所附堂号索引可以看到,敦本堂有六十多个姓氏使用,敦睦堂录思堂有四十多个姓氏使用,敦伦堂世德堂崇本堂等有三十多个姓氏使用。

这些不同姓氏的堂号重复大多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或是说是在没有默契的情况下的自己选择。但也有例外,如在南方闽粤一带的洪、江、翁、方、龚、汪六个姓氏有时会共同使用六桂堂这个堂号,原因是这六个姓氏的祖源都是北宋初的翁姓,实际上还是一个家族。可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堂号作为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一种特殊产物,不仅是一个姓氏、一个家族及其支派的代称,同时,由于其历史很久,流传甚广,寓意深刻而丰富,也是我们了解、认识和研究历史学、社会学、文学、姓氏学、人口学、民俗学等学科的重要资料。除此之外,它还是当今对家谱文献进行数字化整理和读者检索家谱的一个重要著录款目与检索途径,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