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潘氏宗亲网 > 碟谱摘抄 >复成忠宗亲的信

复成忠宗亲的信

江苏潘氏宗亲网 来源:原创   作者:常州 潘星光   阅读:2014-5-11 0:00:00

成忠先生:

你好。

你的邮件已收多日,近因江苏潘氏会刊在帮点忙,终于付印了,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耽误了,迟复为

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你发来的邮件提出的问题。

无疑,你收集汇总的有关潘岳的成语典故,以及提炼出来的潘氏训言,展示了你深厚的文学功底,我学习了。对弘扬潘氏文化有很大意义,应该广泛宣传。

我是在这次江苏潘氏会刊中,才第一次看见可权宗亲的文章。更于近日看到潘国相的情况介绍,惊叹他的传奇经历和对潘氏宗谱二十年行万里路的寻觅,竟至收集了700余部潘氏宗谱,出了《世界潘氏通史》的煌煌巨著。

现在潘氏宗亲中,继可权、国相先生之后,对潘氏宗谱研究的坚持和执着可能是无人出先生之右了。先生长期收集了那么多的宗谱,对此又进行整理,把它贡献出来,对潘氏宗谱的研究是很珍贵的一种无私奉献,我要向你致敬。

不知道他们的资料传给何人了,你的资料又会传给什么人?要研究潘氏宗谱,这些资料是太重要了。我相信,从来就没有那个宗族和那个年代会有今天这样好的条件和这样集中而又丰富的宗谱资料;有像你和可权、国相这样执着的人在研究宗族历史。

潘氏宗谱文化研究不要空谈,应该集中组织人力、財力对这些宗谱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梳理、挖掘。

关于你在潘氏宗谱中发现的四大问题,其实也是潘氏宗谱研究中不能回避的大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手里可能都不会有解,但是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我们已经集中的资料,并为他们指出一条寻找答案的方向和途径。

现在就我接触到的一些有限的东西,说说我的看法:

1. 潘氏宗谱是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已经是历史的东西了,我们只有尊重历史一样尊重它。

2. 但是我们必须象研究历史一样研究它,拂去历史的尘埃,去伪存真。

3. 我们不能指望死守自家的宗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宗谱比较,还要跳出宗谱,到历史资料和实证中寻求答案。也许,这些问题一时不会马上有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努力。

4.  如果要知道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我们只能去研究这些宗谱是怎么形成和发展来的。

我最近接触到的我们常州附近的几个实际谱例,巧的是都是潘美七世孙潘泰的子孙。

A.棠林维则堂。虽说是潘泰之后,有潘肇堂明初自淮扬南迁至武进焦溪棠林,老谱因为“其自肇堂公以上诸祖竟不可嵇而又不敢强为附会”就以肇堂公为始迁一世祖。然而到2012年续修,不但明确潘泰六世孙的世系,而且往上一直追溯到毕公,其间明显有不同的源流。潘岳为七世,就缺少历史常识了。

B.所以如此,据说是根据附近的武惠堂谱。这部谱看,他们是从棠林老谱五世分出去的一支,后来独自修谱。照例应该与棠林谱一样,最多只会从肇堂公始,原先的谱也是说有谱牒至明末,兵火交加,尽为湮没”,然而到十三世清咸丰年续修时,有人“增益之”,变成了现在棠林谱续修后的完整世系,而棠林又没有细考,全盘照搬了。

C.上海潘氏承志堂宗谱上说潘恩是始祖,但是在他们谱上,并没有大家都知道的潘恩“潘氏父子三进士”,潘恩三子:允哲、允端、允亮,而是说潘恩一子:志承。

承志堂谱是在民国期间成谱的,由松江人和江阴人(不是潘姓)帮助完成统宗源流与江阴积厚堂的基本一样。

而潘恩及其三子的世系在常州敦本堂谱上有翔实内容

D敦本堂与江阴积厚堂也有相同的始祖:潘泰之后的菊潭公,而二部谱记载菊潭的生卒年等多处是不一样。积厚堂谱在1906年续修时到宜兴、溧阳采访的谱头。

从上面的情况,我们是否可以感悟到什么?今人在续修时发生的故事,难道不是古人创修或者续修宗谱时故事的延续?

 确切地说,只有在迁徙到一地,稳定以后的世系才是比较可靠确信的,其他上溯的世系都是需要考证的。要考证那些从季孙开始的世系是很渺茫的,不仅离我们实在太遥远,而且自唐以上的历史资料已经几乎绝迹。宗谱大都形成于明清,即便有的创谱于宋,也难以避免多次战争、灾乱的毁灭,所以我才说四个问题可能是无解的。

我们今天续修宗谱,对统宗源流,宁可抱残守缺,也不要随意添枝加叶,更不能移花接木!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还望先生指教。

Copyright © 2013 jspans.com  版权所有 江苏潘氏宗亲网
本站由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江苏分会主办 粤ICP备15029057号-4

本站论坛:江苏潘氏 网站技术支持:潘氏宗亲网 颢逸网络